最新资讯   New
你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学科动态 > 行业动态 > 正文

3D打印专题3:3D打印全球虚热中国需警惕

2013/09/20 09:34:10      点击:

后者是洛杉矶的一家初创公司,专为客户个性化“打印”甜品——先按顾客的要求构建数学模型,然后据此打印出符合食品安全要求、口味各异的甜品。

这是 2011 年 6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为重振美国制造业宣布向 3D 打印产业支出 5 亿美元从而引爆 3D 打印全球热潮以来,全球 3D 打印产业频繁并购的又一最新案例。

2012 年 12 月,另一家巨头级 3D 打印设备商 Stratasys 已经宣布与以色列的 3D 打印企业 Objet 合并,从而在规模上超过 3D Systems,以接近 50% 的份额在专业级 3D 打印设备市场位列第一。

今年 6 月,合并后的新 Stratasys 又以 4.03 亿美元的换股交易合并了 MakerBot。与 3D Systems、Stratasys 等专业级 3D 打印厂商不同,MakerBot 提供桌面级 3D 打印设备。该交易意味着 3D 打印正加速渗透进大众消费市场。

资本市场对于 3D 打印热潮也用手投票。按 9 月 12 日收盘价计算,3D Systems 的股价已由一年前的 25.73 美元上涨至 51.49 美元,涨幅为 103%。Stratasys 公司在最近一年内的股价涨幅更是高达 756%。

“3D 打印正不断成长为一个大生意。”9 月 13 日,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志超表示,3D 打印在个性化定制、新产品验证等方面有着独特价值,但尚不足以支撑规模化生产,“第三次工业革命”的提法目前还言之尚早。

“无法打印自己”

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每年在广州举办业界知名的模具展。“去年还只有零星的 3D 打印企业参加。”梁志超说,今年参加该模具展的 3D 打印企业已有 24 家,主办方为此还专设了 3D 打印专区。

梁志超表示,3D 打印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技术,目前国内外企业都争相布局,尤其是汽车、航天、工业和医疗保健等行业对其有着明确的需求。根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的数据,上述行业设计的 3D 打印产品销售总额将在 2017 年达 50 亿美元,较 2011 年的 17 亿美元成倍数级增长。

“截至目前,还没有听说全世界有哪一台 3D 打印机可以‘打印’出 3D 打印机。”梁志超说,无法打印自己,其实是 3D 打印局限性的一个形象体现,“规模化生产仍然必须依赖传统的模具业”。

事实上,从此次广州模具展的参展企业分析,也不难看出传统模具的主流地位。即将于 9 月 24 日-26 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行的“2013 模具展”的参展企业共有 400 多家,传统模具企业的占比高达 95%。

而与全球 3D 产业 2011 年 17 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,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模具业产值就超过 2000 亿元,出口额约 1400 亿元。

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国栋对记者表示,高成本是目前横亘在 3D 打印产业面前的一大障碍。从专业级 3D 打印设备来看,一台以金属为原料的 3D 打印机售价高达 500 万-600 万元,以塑料为原料的也要一两百万元/台。国内企业生产的 3D 打印设备售价稍低,也有八九十万元,低的也要四五十万元。

同时,由于 3D 打印厂商一般采取原料捆绑销售的模式,原料成本也不可小觑。肖国栋说,用于 3D 打印的塑料约在 2000-3000 元/公斤。

他认为,未来 3D 打印的普及还有赖于产业竞争充分和技术进步后的设备、材料成本下降,“成本下不来,规模化就无从谈起”。

另外,肖国栋表示,目前一个复杂件的 3D 打印时间也要十几个小时,时间上也无法满足规模化大生产的效率要求。

“我们今年参加了好几个 3D 打印展会,前来咨询的人很多,但真正下单的很少。”肖国栋向记者透露。他所在的天津微深公司主要从事三维扫描业务,这是 3D 打印产业链除打印设备、原料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环节。3D 打印机需要依据三维模型才能打印出个性化的产品,而三维模型要么通过三维图像设计形成,要么通过扫描获得。

肖国栋坦承,目前公司来自于 3D 打印的营收还很小,三维扫描的客户主要还是来自于图纸与实体的逆向检测比对、三维样品展示等传统行业。

梁志超表示,由于成本高、单品打印时间长等因素,目前 3D 打印还只能用于部分领域的小批量生产,比较成熟的应用领域比如助听器产业,“每个人的耳道都不一样,需要依据扫描的模型进行个性化定制,3D 打印的应用就非常充分”。

代工巨头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也对将 3D 打印技术捧为“第三次工业革命”的观点嗤之以鼻,并放言:“如果真的是,那我的‘郭’字倒过来写。”

山寨化反思

从全球来看,专业级的 3D 打印厂商主要有前文提及的 Stratasys 和 3D Systems,以及德国 EOS 公司。前两家的产品主要以塑料为打印原料,后者则以金属原料打印见长。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迄今为止所销售的 3D 打印机数量有限,其中 Stratasys 的销售量约 2 万台,EOS 公司的全球销售更是仅有一两千台。

从国内 3D 打印行业而言,比较知名的厂商有湖南的华曙高科、上海的联泰、南京的宝岩等。其中,华曙高科作为湖南的四家“智造”企业之一参加了 9 月 10 日于贵州举行的泛珠大会,堪称当地明星企业。不过,据此间媒体报道,目前华曙高科每月仅能生产两台新品,从去年 10 月到今年 5 月共销售的 3D 打印机仅 7 台。

“从专业级 3D 设备市场而言,国内企业近年来的技术和专利储备都快速发展,但总体上与全球巨头相比尚存差距。”梁志超表示。

桌面型 3D 打印机是区别于专业级设备的另一大块市场。今年 6 月被 Stratasys 并购的 MakerBot 就是这一领域的重量级厂商。与动辄几十万、数百万元的专业级 3D 打印机相比,桌面型 3D 打印机的售价更低,每台在数万元,低的甚至只有数千元,因此销量也更大。MakerBot 仅在四年前成立,但总销量已有 2.2 万台,其中有一半的销量来自于最近的 9 个月。

梁志超表示,桌面型 3D 打印机在过去四年实现了快速崛起,其原因是第一轮申请的 3D 专利在 2008 年到期失效。

太尔时代就是国内桌面型 3D 打印机的龙头企业之一。这家公司创立于 2003 年,起初也是从事专业级 3D 打印。太尔时代的业务经理郭峤对记者表示,3D 打印并不是新鲜的技术,已经存在 30 多年,“只不过以往不叫这个时髦的名字,而是叫快速成型技术”。

2010 年左右,3D 打印概念开始炒热,美国 Makerbot 等桌面型 3D 打印企业崛起。太尔时代觉察到 3D 打印进一步普及的风向,将公司方向从专业级转向桌面级。

郭峤称,太尔时代的桌面型 3D 打印机目前位列亚洲第一、全球前三,年销量上万台。从客户类型来看,主要有三种:喜欢动手的 DIY 爱好者、用于科研和教学用途的学校,以及具有个性化设计需求的企业。“不过在国内市场,个人客户几乎没有,主要是学校和企业。”郭峤说。

不过,肖国栋表示,随着首批 3D 打印专利的到期,以及桌面型设备的崛起,国内 3D 打印行业也迅速形成了一股山寨化风潮。

专利到期后形成了一些开源的源代码,一些创业者据此进行硬件比对、开发,确实出现了一大批 3D 打印企业。市场上于是出现了很多低成本的 3D 打印机,售价低至几千元。

郭峤认为,专利到期后,3D 打印门槛降低,市场上的参与者增多是正常现象,但他强调,其中很多缺少技术积累的企业,其产品很难进一步进行技术更新,未来发展受限,同时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很难保证。

“国内有一批扎扎实实做技术和市场的 3D 企业,也有一些借着热点忽悠的公司。”梁志超对记者表示,由于顶着“第三次工业革命”的光环,不少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下,纷纷对 3D 打印产业青睐有加,给了一些企业投机的空间。

梁志超认为,3D 打印目前还是高科技产业,竞争的焦点长期来看不是单纯比拼低价,而是技术含量,“依靠山寨的方式生存的企业,最终会被淘汰”。